华南理工大学是 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 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 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南北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华南理工大学具体的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农产 加工组;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农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土木专修科、建筑专修科;岭南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广东 工业专门华南理工大学的 机械工程专修科、水利工程专修科、化学工程专修科;湖南大学化工系;广西大学化工系;南昌大学化工系;武汉交通学院桥梁专修科;武昌中华大学化学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学院和有关系科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校址于中山大学原址(石牌)。院系调整后,实行专业设置,全校共设15个专业、14个专修科,分为 6个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以轻工为主,又以化工见长。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热力发电厂装置专业、电机工程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业、电机系发电站变电所电机专修科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
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
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
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1995年,广东电力专科学校并入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 校之初就拥有一批资历深、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如建筑、造船、飞机设计专家罗明燏,电子专家冯秉铨,建筑工程测量专家陈永龄(以上均为一级教授),化 学家康辛元,硫酸专家李敦化,造纸专家王宗和,制图学专家徐学澥,建筑学家陈伯齐,陶瓷专家张光,机械学专家余仲奎、朱惠照,食品工学专家余蔚英,电子专 家林为干,力学专家周履(以上均为二级教授),还有古建筑史专家龙庆忠,名画家符罗飞,建筑设计专家林克明、夏昌世,土木结构专家罗崧发、谭天宋,化学家 邓颂九、誉文德,数学家卢文和力学专家方棣棠等。这些专家教授为华工后来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华南理工大学现 有教职工4461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6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 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研究生导师13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4人,硕士生导师914人)。2010年有各类学生 806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465人,本科生25063人,继续教育在校生38842人,留学生1251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 养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拥 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 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人文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66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 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华南理工大学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实到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校徽 校训
校徽
老校徽于我校40周年校庆前夕启用,由建筑学系青年 教师王加强设计。校徽采用正六边形样式,造型稳重,朴素大方。校徽用蓝、白、金三种颜色勾画出我校英文名称缩写“S、C、U、T”。大面积深蓝色作为整个 图案的背景,构成第一个英文字母“S”,深蓝色凝重、庄严,象征高等学府犹如一片神圣的知识海洋。斜对称布置的两个字块分别为“C”和“U”,选用白色, 代表了朴实无华、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术作风和求实精神,金色的“T”字和边框隐喻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充满着朝气和向上精神;辛勤园丁无私奉 献,他们有金子般的心灵,同时,金色也象征了该校金光灿灿的光辉前景,勉励师生们不断拼搏和进取。
新校徽于2006年7月6日启用。以华工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以及原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为设计主题,整体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牌 坊下面白色横条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衬托整体给人向上的感觉,表示办学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是原广州市市花,寓意华南理工大学的蓬勃发展,也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预示华南理工大学欣欣向荣,人才辈出。“1934”表明华工校园于1934年兴建。新校徽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特色鲜明,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弥补了老校徽没有中文,难以识别的缺憾。
校训
以往华南理工大学并没有以文件形式明确我校校训。许多时候校训常以校风为表现形式。1961年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
“文革”至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我校既定校风。
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该校的学风和校风应该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在1989-1992年规划纲要中,上列校风同时被赋予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
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即学问、思辨、行动